新闻中心
News

藏传佛教造像

核心提示

  西藏地接中亚和印巴次人陆,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西藏佛教艺术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。虽然吐蕃时期的法王重视以本土审美标准塑造佛像,但从七八世纪至十二三世纪,西藏的金铜佛还是以模仿斯瓦特、克什米尔、东北印度和尼泊尔等外国作品为主,其中以克什米尔、尼泊尔风格的造像居多,人致在13世纪左右才逐渐形成了本土的艺术风格。具体表现为高肉髻、颧骨略显高突、腭部呈尖状、阔胸高乳、细腰大臀等体貌特征,而对于猛相神则突出其凶忿的形貌和律动感。此外,造像的衣冠形式、莲座背光式样也趋于统一。

  在选材与造型风格上,13至15世纪的藏西(阿里地区)佛像深受克什米尔和东印度造像的影响,多采用黄铜制作。面颊略瘦,额部较宽,五官深刻,细眉突起,眉弓处加刻阴线。发髻高耸,宝缯曲卷外扬,与身后飘逸的帛带纠结而成镂空的光背状,有的还辅以梁架起到加固的作用;还有的在璎珞钏镯、衣缘、台座覆布及眼白、眉毛等处嵌红铜、白银或镶松石等,一般不鎏金。17世纪后,随着古格王朝的灭亡,藏西造像所见稀少。以拉萨为核心的藏中地区,12至13世纪的佛造像主要汲取藏西、尼泊尔、克什米尔及印度的工艺技巧,明清以来义融入了汉地造像的艺术风格。传世的明代藏传金铜佛多产于藏中地区,特别是14至17世纪的写实技法空前提高,高僧的肖像作品比较流行。这一时期的造像普遍比例协调,五官端正优美,细部刻画生动,有的像身开设槽眼,镶嵌松石、珊瑚等,又喜在裙上饰以凸起的双籀纹,如绳链般缠于腿部,膝间露出的裙角,宛若倒置的折扇,给人以突出的印象。有些作品追摹明代宫廷造像。拉萨多觉边肯、扎什伦布寺及康区德格等地的金铜佛,都与永乐青铜塑像和东印度佛像的风格相近。

  

  金铜佛辨识(一)

  藏传金铜佛像,分为上师、本尊、佛母、佛、菩萨、罗汉、空行护法等7大类。由于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,被尊奉为本师,故将释迦牟尼佛单列于卷首,合为8种。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一般为庄严妙好的丘形,头饰螺发肉髻,宝珠顶严,身着通肩或袒右式袈裟,以诞生、成道、说法和涅槃四相较为常见。上师像多是依据高僧生前的相貌、习俗和功德进行塑造,因此各具形象特征和标识。祖师像分为般若部、秘密部和菩提道3部分。般若部主要是二圣六严等印度佛教祖师及其弟子,一般呈比丘相,多呈坐姿,内裸身,外着通肩或袒右式的僧衣,手印多为辩经说法印、与愿印、施无畏印或结禅定印;秘密部是通过苦行修炼而获得神通的大成就者,如米拉日巴、费卢波等,既有裸身者,亦有身着僧衣者,大多坐于兽皮之上,或乘骑猛兽,立相有展立或舞立姿,手执器杖标志,姿态多样;菩提道以藏传佛教祖师系统为主,各派祖师均穿戴具有本派标志的衣冠服饰,如宁玛巴戴红色莲花帽,噶玛巴戴金缘黑帽,萨迦巴戴俄尔帽或圆顶有耳的风帽,清中晚期还流行将帽带在冠顶前束结的式样,而格鲁派上师则戴黄色通人冠,出家身份的祖师像大都内着坎肩、僧裙和袒右式袈裟,外披僧氅,结跏端坐。其中造像数量最多的是莲花生和宗喀巴。一些祖师像的台座上还镌刻像主法名、造像功德主名姓或吉祥颂语等,这无疑为祖师像的定名提供了依据。

  除西藏外,四川、甘肃、青海、内蒙古、北京、承德以及蒙古的藏传佛像制作也颇为兴盛。以昌都为中心的川、青、甘等地制作的佛像最具特点,造型质朴,在风格和表现技法上颇受内蒙古和内地造像的影响,通称为藏东佛像。

  内蒙古与蒙古的金铜佛多为清顺治至乾隆时期的作品,二者的风格既有区别亦有联系。内蒙古的造像面庞宽阔,双目平直,鼻若悬锤,颧骨突显,表情憨厚。冠饰及肩花大而繁复,又喜嵌松石、玛瑙和青金石。菩萨佛造像多戴五佛冠,梳葫芦形发髻,项挂长珠链多从两乳外侧绕过,缯带和帔帛呈祥云状飘于体侧。有些作品采用铜皮锤揲、分段接合而成,质地轻盈,鎏金略显稀薄,也有以金或银板锤揲而成。台座多为仰覆莲瓣,但莲瓣宽肥,轮廓迂缓,缺乏隽秀之气。内蒙古系统造像的产地包括呼和浩特、乌兰巴托以及北京、承德等地,国外学者又称其为内蒙古察哈尔式,即流布于呼和浩特、包头、集宁、张家口以至甘、青一带的造像式样。

  蒙古是指清代漠北蒙古喀尔喀各部所在地区,其造像风格始创于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洛桑丹贝圣赞,世称“丹巴体系”。其祖型源自藏中风格,特征是面容端丽,上躯挺直,肩胸宽阔,腰部收敛,花饰精巧。佛像多穿袒右式大衣,菩萨下着裙,仍是不重刻画衣褶而使肢体突显的萨尔那特样式。有的裙部阴刻U形纹,并敲刻梅花点,结跏的双腿间露出扇形的裙角。菩萨像的装饰略多,胸前的长珠链大多从两乳外侧环绕,融入了东印度帕拉和尼泊尔造像的某些因素,端正中不失纤巧与柔软感。台座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束腰不深的高台座,仰覆莲瓣交互排列,紧贴座壁,底边呈卷唇状.另一种是鼓形莲座,上敞下敛,莲瓣层层包裹,但多扁薄,这种台座是喀尔喀蒙古造像的特色。

  

  金铜佛辨识(二)

  藏传佛教各派由于教法的差别,而对诸本尊有着不同的供奉和修法上的侧重。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止的本尊并非一般的宗教神祗,而是代表着不同的宗教理论和修法,因此成为藏传佛教造像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造像题材和艺术形式。其造型复杂,多为双身合抱的形态,蕴含着“悲智双运”的佛教理念,同时又表示对世俗的超越。由于本尊题材的造像多作为修法观照的对象,故大多制作得严谨而精细。本尊像在民间流传较少,传世品以大威德金刚、密集金刚和胜乐金刚等较为习见。佛母指出自五行真性的五部之佛母,但这个“母”并非指人,而是喻指佛菩萨的智慧。其形象都是女性,多为寂静形善相,但也有少数呈愤怒明妃相。度母属于佛母部分,多以化身显现,一般为二十一相,以绿度母和白度母最常见。度母的相容和身容与佛母并无显著区别,即头微侧倚,发作半攒。溜肩蜂腰,高乳丰臀,天衣绸裙,佩饰璎珞钏环,趺坐于莲台上,是藏传佛教造像中最动人的艺术形象。诸佛主要按般若部和秘密部排列,前者有出自般若部经典的三世佛、三十五佛和药师佛等;后者包括出于瑜伽怛特罗及无止怛特罗诸经典的五方佛、无量寿佛等,其相容都以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为基础,手印、执物、台座略有差别。虽然在塑造上有着严格的“相好”要求和量度规定,但诸佛体貌特征大同小异。值得注意的是,藏传佛像除比丘形象外,还有菩萨装佛像。

  藏传佛教造像——元明清宫廷    元代宫廷专门设立梵像提举司负责塑造藏式怫像,与制作铜佛有关的部门还有出蜡局提举司。尼泊尔、西藏的造型技艺传播到内地,流风所及影响了元代整个艺坛。元代藏系怫像虽然承袭了尼泊尔风格,但其面目已趋藏化,同时融入了汉地的审美因素和表现技法。菩萨像均袒上身,下着裙,璎珞颗粒较大。佛像面庞网满,肩胸宽厚,肢体突显,衣纹简洁。

  明代宫廷造像,尤其是永乐、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,直接以两减作品为模范,多用红铜以失蜡法浇铸而成。风格传承脉络清晰,同时又融人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手法,只是更加铺张细节,浮雕珠宝密实镶边。原来在西藏所特别强调的凶忿形象,在内地也已经淡化了。在形象塑造方面,注重神情刻画,面部男方女圆,略带汉族人物造型特征。菩萨佛母像多呈三折枝态,身上装具制作精巧。莲座通常是圆形或方形两种造型,仰覆莲瓣上短下长,束腰内收成锐角状,主瓣问露出底层莲瓣一角,微微卜翘。莲座上下层各镶一圈精致的连珠,富而堂皇。这些造像多为中央政府赐赠减传佛教各派高僧的礼品,一般都镌有“大明永乐年施”、“大明宣德年施”楷书阴识,对西藏金铜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
  清代宫廷造像始于康熙时期,至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,不仅摹造克什米尔、东印度帕拉、尼泊尔等多种风格的佛像,而且还雕铸了大量宫廷匠师设计的作品。这些造像多在皇帝及章嘉、土观呼图克图的直接参与下完成,台座上通常有“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”刻款、“大清乾隆年敬造”铸款以及佛名、部属等楷书阴识。造型端庄,面相宽平,铜质精炼,衣褶线条若行云流水,富于汉族审美品味,但已趋于程式化。据清宫档案记载,有的佛像并非宫廷所造,只是将进贡的佛像重新修整或刮去款识再加刻官款。

  

  金铜佛辨识(三)

  藏传佛教造像中一般将菩萨归入般若部,主要是弥勒、文殊、观音、金刚手等八大菩萨,而菩萨的化身往往归属于秘密部。菩萨多呈天男相,脸庞方阔,躯体壮硕,与汉地造像中菩萨多为女相的情形明显不同,基本保持了印度佛教中菩萨为“勇敢大丈夫”的形貌特征。此外,藏传佛教还有对菩萨化现的世间法王的供奉,如松赞干布、赤松德赞和香巴拉等法王。罗汉的形象均为出家比丘相,是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。藏传佛教所奉十八罗汉与汉地明显不同,几乎每个尊者都有独特的形象标志和详尽的履历,如阿氏多头披风帽,双手结禅定印;伐那婆斯左手执拂尘,右手当胸施恐吓印;阿秘特手持世尊所赠菩提佛塔等,而汉地所传罗汉的形象则有较大的随意性。护法神是各类护持佛法的神祗的总称,有怒相、静相及怒静两者兼具的相形。按其功能一般分为大黑天护法、财宝护法、天部护法和金刚护法4大类;按其尊格、功德又分为出世间护法神与世间护法神两大类。前者是具有超凡神通的高级神灵,如大黑天、吉祥天母、多闻天王等;后者是仍与众生有情居住在今世间的神灵,如白哈尔、唐坚·葛瓦那波等厉神。关公像也为汉、藏两地佛教所供奉,汉传佛教奉之为伽蓝神,藏传佛教则认为他与大红司命主是同一心志,还考证关公是护法神多杰东都或赤尊赞的化身。勇士空行也是密教的护法,以狮面、熊面、虎面空行母等的制作尤多。

  法器

  法器又称为佛器,佛具、法具或道具。就广义而言,凡是在佛教寺院内,所有庄严佛坛,以及用于祈请、修法、供养、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,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,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器具,都可称之为法器。

  法器以用途来区分,一般可分为庄严具、供佛器、报时器、容置器、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6种。具体来说,庄严道场的佛具包括佛坛、须弥坛、幡、盖、经幢等物;供养用的佛具包括灯。华、香、瑜伽器等;梵呗赞诵用的法器包括木鱼、钟、鼓、磬、云板等;古代比丘生活日用器具包括钵、三衣、澡豆、头巾、手巾、齿木、滤水囊、念珠等,其中钵为比丘游化乞食时所用,依个人食量差异而有不同大小,材质则以铁钵、瓦钵为主;置物用的法器包括佛龛、舍利塔、经箱、戒体箱等;密教的法器包括曼荼罗、金刚铃、金刚杵、法螺、护摩器具等。其中金刚杵有独钴杵、三钴杵、五钴杵、九钴杵等几种,其各钴形状呈鬼面,或为人形,钴之上方则呈握状,可供行者手持之用。另外还有藏密特别的法器,如八吉祥、七宝等。

  法器具有非常丰富的宗教内涵及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。从法器的宗教内涵来看,法器一般都有一套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仪轨,如它使用的场合、方法、目的及意义等。法器的宗教内涵除了体现在功用上外,还体现在其艺术造型和装饰上。均有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明显标志,所以这些也归于宗教内涵的具体表现方面。从法器的艺术观赏价值上说,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和工艺上。不同的法器造型各异,神秘而完美,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隋趣,令人叹为观止。



来源于雅昌艺术网




分享&订阅:

欢迎您订阅贤悦堂微信:如果您欣赏此作者,喜欢他的作品,或想了解更多艺术动态,请分享给您的朋友,或关注我们(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号或直接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贤悦堂”,进入我们的公共平台主页点击关注添加朋友功能中,选择查找公共号”,搜索我们的公共微信账号xianyuetang

相关网站:
贤悦堂书画艺术网:www.xianyuetang.com
雅昌艺术网***贤悦堂:
http://gallery.artron.net/2805


联系我们:
电话:0371-60915591        13607661551 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北路126号
北晨公寓A座2206室




地址:郑州市文化北路126号北晨公寓A座2206室 电话:0371-60915591,13607661551
邮箱:xianyuetang@163.com
Copyright © 2015-2016 All Rights Reserved.
雅昌贤悦堂画廊
贤悦堂微信